国产美女视频国产视视频_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小说_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_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郵箱登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集團新聞 → 正文
兩會船音 ④ |海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他們重點關注
來源:中國船舶集團     日期:2024-03-06    字體:【大】【中】【小】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學科帶頭人、七一八所科技委主任 郭建增

  加快推動海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海洋氫能是氫能產業的重要領域和未來潛力所在,在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攻關,對于快速搶占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學科帶頭人、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管是從實現“雙碳”目標,還是從應對國際綠色航運要求的角度來看,海洋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連續第二年向大會提交海洋氫能產業發展的建議。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而海洋氫能是采用水電解制氫技術,利用海上風能、太陽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潔能源制取氫氣,并利用高壓氣氫、液氫、金屬儲氫、液體儲氫、管道輸氫等高密度儲運氫技術,實現綠氫大規模、低成本制取及儲運,并供給海陸工業、交通、能源、建筑等多用氫場景使用的綜合性能源利用方式。

  海洋氫能以其不占用土地空間、資源分布廣泛、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等優勢,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當前國際能源開發的熱點和前沿,海洋也有望成為未來氫能制儲運用的重要陣地。郭建增表示,快速搶占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有利于深入推進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解決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問題、應對國際綠色航運要求以及實現氫能全產業鏈技術裝備自主可控。

  郭建增指出,當前,英國、德國等紛紛聚焦海洋氫能產業賽道,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重大裝備自主化研制開展激烈角逐,謀求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相較而言,我國海洋氫能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頂層設計缺乏、裝備技術發展緩慢、項目經驗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亟需國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攻關,統籌推進海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此,郭建增提出了四點建議:

  加快出臺海洋氫能發展總體實施方案。建議加強頂層規劃,立足新發展格局,統籌考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部署,落實海洋強國建設戰略,聚焦海洋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圍繞規范運營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創新、氫能產業多元應用試點示范、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研究,確立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定位、技術和產業發展路徑,健全海洋氫能配套制度建設,盡快出臺海洋氫能發展的總體實施方案。

  組建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國家隊。一是以我國相關領域重點央企為核心,聯合上下游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組建海洋氫能產業發展聯合體,集聚優勢資源、強化協同攻關、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共同推動我國海洋氫能快速發展。二是加快行業領軍人才、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快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覆蓋制氫、儲運、應用的全流程海洋氫能產業人才隊伍,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承擔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建設。

  多渠道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裝備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的支持力度,建議相關國家部委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對海洋氫能制儲運用全產業鏈裝備關鍵共性基礎技術攻關、核心系統與設備研制、研發保障試驗驗證平臺建設和典型裝備示范應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二是設立市場化運作為主的海洋氫能經濟創新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運營海洋氫能產業投資基金,完善海洋氫能產業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積極開展海洋氫能應用示范。一是在山東、海南、廣東等有條件地區選取海上風電制氫、海上輸運氫、海上加氫、海上能源島、海上綠色甲醇/氨等海洋氫能典型場景穩步開展試點示范,建立事中事后監管和考核機制,確保試點示范工作取得實效,推動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氫能示范工程落地。二是以示范帶科研,對裝備進行充分驗證并擇機推動應用落地,通過裝備研制、演示驗證、示范應用,充分測試完善海上制備和儲運氫能關鍵技術、核心系統及設備材料的研制成果,推動形成國內自主化、可持續、可擴展的發展模式,為海洋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重慶紅江加工中心特級技師 傅國濤

  加快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質技能人才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保障,企業是最終的用工單位,也是檢驗產教融合的試金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結合開展的調研情況和自身所處的機械加工行業的實際情況,帶來了加快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建議,提出要鼓勵職業院校教師入企掛職,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進校兼職,實現學生與企業雙向奔赴。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政策扶持,技能人員成長成才渠道暢通,人們對技能型人才的認同感普遍提高,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幅增長,呈現方興未艾的良好發展勢頭。傅國濤指出,當前,很多職業院校教師都是各類世界技能大賽的獲獎者,他們是職業教育中的佼佼者,也是青年人的楷模、職場風向標,了解掌握了行業最新的理論知識與先進的加工技術,功底深厚,對職業教育的興盛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不過,傅國濤也發現,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對企業實際加工情況了解不深,以機械加工行業為例,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各種金屬原材料,成百上千種加工刀具,可能會出現認知盲區。

  “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主要目標是大部分學生會進入企業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如果從教師層面就與企業應用脫節,容易造成教育鏈與產業鏈‘兩張皮’的現象。”傅國濤認為,解決這一困境,可通過校企合作,讓職業院校的教師走出“象牙塔”,進入城市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以掛職鍛煉、跟班進組等形式深入生產一線,與在崗職工深度交流、互通有無,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模式、產品加工流程與方法。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一方面,教師可在企業將行業前沿的加工技術傳授給一線技能人員,轉變思維模式,提升加工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可在跟進生產過程中獲得寶貴實踐經驗,拓展自己的知識“寬度”,使今后的教學課程更加貼近企業生產實際,為學生進入職場夯實基礎。

  “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進校兼職也是同樣的道理。”傅國濤指出,各類企業中,不乏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高級技師、大國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他們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工匠精神”、絕技絕活的傳承人,高技能人才進校園是產教融合的重要方式,讓這些經驗豐富的師傅們以外聘教師、客座教授、產業導師、專業帶頭人等形式進入職業院校,以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授課,也是培養學生興趣,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改善師資結構的有效途徑,通過企業高技能人才與職校教師交流互動,取長補短,不斷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去年,國家教育部會同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修訂印發了新的《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給予了經費、報酬、各類補貼、評職升級等系列優厚政策,期待通過高校、企業的共同努力,打破校企現有運轉模式的桎梏,將國家好的政策措施落實落地。

  同時,企業對應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與地方政府、高職院校合作,聯合創辦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等場所,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傅國濤表示,通過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等,提前讓學生進行入實訓基地或車間一線頂崗實習,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以準員工的身份參加企業的生產實踐工作,通過與產品“零接觸”,獲得真實的工作經驗,通過融入職工群體,接受真實的企業文化浸潤,從而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目標,讓學生在企業與學校之間形成一個平穩過渡的緩沖帶,最終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雙向選擇,雙向奔赴。

  最后,傅國濤表示,產教融合最終目的是培養應用型技能人員,重實踐、善學習、勇創新是其本質要素。培養貼近行業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將持續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生力量。



| 記   者:劉志良
| 責   編:寧湘舒
| 校   對:周   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